有鑑於近期氣候變遷、永續發展議題興起,歐盟在智慧城市的推動上,發展重心逐步轉移,更加聚焦於環境與產業的共存。台廠若要取得跨國合作機會深化歐洲版圖,除了須妥善掌握歐盟計畫平台資源外,針對各類型計畫也須彈性因應,同時善用跨國政府資源,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網路,獲得更多商業競爭力。
針對現階段歐盟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,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總監梁兆鈞指出,在歐盟擬定的研究創新任務中,目標2030年時擁有100座氣候中和(Climate-Neural)城市,期望推動系統化轉型、兼顧生活品質與永續發展,並整合相關計畫資源,結合公私夥伴共同資助、研發及執行。以2021年開始執行的七年期Horizon Europe歐盟框架計畫來說,便著重於更開放、更多資源、更市場導向等方向,強調全球環境、能源議題與產業競爭力的共存,在保護環境之餘帶來更多商機。
在歐盟智慧城市計畫中成員過半數為企業,主要針對能源、移動、資通訊(ICT)等三領域,整合技術、解決方案與商業模式,起初大多在三到五個城市的示範場域進行,再以數個城市複製,匯集產、官、學、研四界之力,促使成果成功推向商業市場。計畫資源投入方面,有別於台灣針對政府補助比例有所局限,歐盟在資金挹注上可補助超過七成,因此大幅降低業者在概念、系統、商業模型上的驗證成本,梁兆鈞認為對於台廠來說是利基,可因此降低與合作單位對接時的成本負擔。
在推動策略上,梁兆鈞認為台廠可利用歐盟計畫資源系統性連接專業客戶,進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子計畫量身打造,如針對示範型計畫聚焦在優勢產品,使其可馬上置於成熟場域演示;開發型計畫提供獨特技術或解決方案;政策型計畫則是提供顧問服務或城市層級3D建模。他以Remourban計畫為例,因該計畫以永續指標與智慧指標評量計畫成果,因此業者可深入各指標,提供對應產品或解決方案。
至於台廠在生態系統的經營與資源對接策略,以長期來看,除了最直接的參與計畫外,可用技術吸引學研單位共同開發、技術轉移,以短期來說則可以商機吸引產業,拓展雙邊及全球市場。除此之外,政府資源的支持也舉足輕重,梁兆鈞以經濟部A+企業創新研發淬煉計畫為例,若是台、德雙邊合作創新研發,雙方審查通過後業者除可獲德國當地政府補助,也可獲得國內補助,藉以分攤成本,進一步拓展商業布局。